「桌遊英文」跟一般的兒童美語玩得遊戲有甚麼不同呢?

教幼兒英文的老師們(我指的幼兒是小學之前,也就是2~5歲),其實都有個共識,幼兒學英文一定要「有趣」,首要任務是要幫孩子們培養對英文的興趣,也為了這個目標,衍生出以「美術」、「音樂」或「律動」為主題的英文課。
目的都是要孩子們覺得「好玩」,我也希望家長們多多藉由這些不同的課程,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,大腦受到多元的刺激。
而「桌遊」(=桌上遊戲)學英文,也是其中一個藉由遊戲引起孩子們興趣的主題課程。
Christine老師的英文桌遊課,英文和桌遊的比例是各占50%,為什麼要用桌遊玩英文呢?
為什麼要選擇桌遊?
你的孩子平時玩玩具是什麼樣子呢?
玩具間琳瑯滿目,每一樣拿起來玩個幾分鐘,失去興趣又轉戰下一個。
如果剛好花比較久的時間在同一個玩具上,父母就會欣慰覺得「這個玩具買對了」
雖然有大量的玩具陪伴,但都是「被動」得玩,一組新的樂高在面前,打開玩完以後就換下一個,即便是益智型的玩具,孩子們仍然是「被動」接收,玩這些玩具。
桌遊是怎麼玩呢?
3~4個孩子坐在桌子面前,玩得是卡牌或道具比較多的桌上遊戲,一款遊戲玩得平均時間是20~30分鐘,大家輪流、等待,遊戲有輸有贏,刺激或失望感都讓孩子們樂在其中。
遊戲經驗更多的孩子,甚至會「主動」思考要怎麼改遊戲,開始自己創造規則,或許大人聽了會覺得這規則很無厘頭,但這卻是創意發想的萌芽階段。
看得出以上的差別了嗎?
- 觀察類的桌遊,學習辨識細節。
- 反應類的桌遊,練習多工思考。
- 邏輯類的桌遊,培養融會貫通的能力。
- 策略類的桌遊,增加受挫力、團體互動及情緒管理。
遊戲不只是遊戲,更是讓孩子們透過遊戲經驗內化,玩出學習的實踐能力。
我的孩子一坐不住,拿起卡牌就直接對折
桌遊規則這麼複雜,他們真得懂嗎?
我有一個學生,3歲半,很好動的小男生,我念故事時,他會脫隊跑到桌子底下玩耍
前2~3堂課注意力不集中,我一直在思考要玩什麼遊戲引起他的注意。
後來我發現,遊戲本身不是重點,而是「如何玩」。
我們從最簡單的配對記憶翻翻牌開始,數量不多,我也會一起玩。
如果我翻對,要表現得很開心(要誇張), 翻錯就要表現懊惱的樣子,然後說
「唉呦,記錯了啦,嗯….翻錯了~~沒關係!我再繼續專心得玩,專心得記牌」
老師要會演戲,而且要演得像,當老師表現得樂在遊戲之中,學生們自然也被感染,並融入遊戲的氣氛中。
這個3歲半的小男生,從一開始”旁觀”… 不知道已經輪到自己,也不知道遊戲已經結束,到現在可以100%專心,一起同樂了 。
家長是孩子們玩桌遊的最佳夥伴,玩得時後不要把他們當作”小孩子”,把他們當作同齡的朋友一起玩,可以偶爾放水讓他們有點成就感,但大部分時後要全力以赴,你會發現孩子玩得比大人還棒呢!
玩遊戲有輸有贏,孩子們會有各式各樣的反應,家長們也不用太緊張,輕鬆對待就好,不需要長篇大論說教。
如果孩子鬧脾氣不玩,也可以請他先在旁邊休息一輪,通常看大家玩得這麼開心,過沒多久又會想加入戰局,這時後大人也不用特別說甚麼。 (有的大人會澆冷水說:想玩了厚,剛剛不是在鬧脾氣)
我把平時常玩,小朋友也很愛的桌遊整理出來,並附上遊戲心得,有興趣的下載來看喔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