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導孩子表現良好行為

與其說希望孩子「聽話」,不如說是希望他們可以表現「良好且正面的行為」。該怎麼做呢?我覺得以下幾個步驟非常受用。

原文出處:https://www.theschoolrun.com/teaching-children-good-manners
以下是翻譯

教導孩子有禮貌及良好行為,並給予他們許多積極正面的鼓勵,可以幫助孩子自我管理他們的行為。
那要如何執行呢?這裡有幾個重點:

為了幫助管理孩子的行為,我們可以做的最有效率的,是向他們解釋我們所期待的行為模式。並非簡單地說「你做對了。」而是實際訂下規則,告訴他們能做什麼,和不能做什麼。

可以蹲下來,直到你與他們可以看到你的眼睛,解釋你現在得要出門,你希望他們表現如何。又或者,告訴孩子和你一起走路,跟他們說,能讓你感到自豪和快樂,而不是跑來跑去,不是大喊大叫,也不是攀爬家具。

接著詢問他們是否明白了,讓孩子們「同意」是理解期望的一大步。如果你告訴孩子「我就知道你會跑掉並且耍賴」,他們就會真的這樣做,孩子們總是會按照預期行事。

當你外出辦事,並且孩子乖乖按照你的要求做事時,請別忘記稱讚和獎勵他們出色的行為。

孩子為什麼會行為不端?

孩子們鬧脾氣有以下幾個原因:

  • 注意力—他們調皮時,通常會比他們聽話的時候,得到更多的關注,即便這不是他們想要的那種關注。
  • 無趣—通常發生在他們跟在爸爸媽媽後面,大人們正在購物、選購物品或找尋甚麼,並且一直告訴他們的孩子「別碰任何東西」時。
  • 過度疲勞—預防勝於補救,可能的話,盡量在大量消耗體能的戶外活動過後,預留休息時間。
  • 缺乏自信—如果孩子對特殊的狀況,或陌生環境感到害怕,失控的行為就會接踵而至,細心解釋將要發生的事情,讓他們有所準備,也會使孩子有信心正確行事。

Christine筆記

很多父母都忽略了~「缺乏自信」或「對陌生環境感到害怕」,其實也是「不聽話」的原因之一。這也讓我回想起課堂比較「不守秩序」的小朋友,他們其實不是故意失控,而是「缺乏自信」或「對陌生環境感到害怕」。建議爸媽們可以先在家給予「行前教育」,並用他們的角度,細心解釋進教室會發生的事情,讓他們有所準備,讓他們。